哐当~酒坛破裂声响起。
“速随某来!”
......
武国国土六百余里,地处西周境内,东临楚州,四面被大巴山、巫山、荆山三大山脉环绕,其疆域狭长、形如倒扣的斗勺,其境下拥有三湖三关十三城。
其中三湖指的是武国腹地的云梦大泽,也是海内十三州中第三大淡水湖;二为巴山东麓与巫山接壤处的豌池,而这两处湖泊中皆常年驻扎水师。第三处湖泊,乃是武国东部荆山之中的神农泊。
其中云梦大泽因常年云雾飘渺碧波如翡,千岛星布,飞鸟鹤鸣,大美如仙,故又被世人称作‘云梦仙境’。
相传在云梦仙境深处有一人迹罕至的山岛,其内云雾遮蔽,竹浪似海,因山中岩石光怪陆离,有的如飞禽走兽,有的又似那仙人坐卧,故得名——万象山。
而神农泊流域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过去并非武国领地,但它又地处西、楚两州交汇之地的荆山山脉之中,原先荒山野湖的本就不属于任何势力,乃一野兽山匪盘踞的三不管地带。
可随着武国人口的日益增长,加之楚国灭亡后不断有楚地遗民冒险翻山越岭逃入此地,故而此地才变得热闹了起来。
先武侯诸葛年便决定派遣大军清剿山匪,同时在神农泊附近设立新县为‘影’,以安置流民。
只是后因战事所累,导致神农泊处预设的影县计划未能完成,如今也只设置了八座乡邑的基础任命等事宜,至于一县腹心的县城治所,极县吏、县卒等更是一个没有。
所以如今的影县,即便成了诸葛癫子的一亩三分地,却依旧处于雏形阶段。
而三关分别为扼守南面水陆要道的水云关,以及锁控东部水陆入口的飞云关和流云关。
不难看出三关皆有一个‘云’字,这并非指三座关隘修建的高耸入云,而是武国处于山水之间,四季多云岚雾绕,时常给人一种关城耸立云中的卓然之感,故因此得名。
武国是郡国,城池并不算多,只有:武、卫、横山、渔、百里、吕、信元、离、丰、辅、弼、山阴、影(新设在建),共十三城,其中武城为都邑。
武国内部虽然是土地肥沃的小盆地,但也有许多河泽山地。
其盆地之北紧邻云梦大泽处有一山,名曰武祖山。
武侯府邸便坐落于武祖山的正南面,那依山而建的武城之中。
此处山势整体形似龙首,其南端状如巨大的宝座,山南宫阙耸立其间,虽然殿宇不算多,却也雄浑壮阔,可谓气象万千的风水宝地。
所以武城北靠武祖山,西、南紧邻大泽,东面山岳相连状如猛虎伏卧,真可谓左青龙右白虎,阴阳调和,碧水有情之吉地也。
如此地理之势,若是精通风水之人在此,定惊叹于武城形盛之势虎踞龙盘,浑如鬼斧神工之作。
武城乃一国之都,商贸人文之繁华自不用多说,其人口鼎盛,所拥民众已多达近七万户。
若俯瞰雄城,为南北纵向,西面城墙略微外凸,东面依山部分曲折蜿蜒,总体南阔北窄成不规则长方形状。
此城分内外,外城城墙高五丈二(依秦汉制一丈2.31米,五丈二约12米),内为夯土结构,外包山石打磨垒砌,总周长约三十四里。其东南西北各设望楼数座、箭阁共三十六处、床弩垣台计七十二架,旌旗钟鼓无算。
外城城门共计九门,大多分布于东南西三面,惟有北面独有一道城门。
武城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且南部占据城池大半,地势相较平坦而开阔。北面逐渐向上,亭台楼阁层叠梯次,殿宇有秩,高低错落,最高处可直逼山巅,乃武侯府之所在。
也就是说,整个侯府占据城北泰半,只需站在内府便可居高临下向南俯视全城。
武侯府乃武国中枢,外有内城城墙拱卫,其内部结构亦可分做内外。
外府坐落于半山腰及以下,占据内城三分之二的面积,中间被宽敞的主道一分为为二,皆为幕府所在。
主道依山势层叠而上,两侧有手持长戈、腰配横刀的玄衣甲士宿卫,而左右建筑群多为幕府臣属诸曹办公及府兵禁卫、武库之用。
而主道北向尽头,便是内府的高阁正门,其上高书‘南宫’二字,这也就是武侯府内府的中门入口。
此处自山腰至山巅成梯形结构,乃武侯直系亲眷居住生活之地,莫说外臣,便是诸葛氏旁系宗亲不经允许都不可擅入。
又因武侯府坐落于武祖山之南,故有‘南宫’之名。
当然,武侯乃是侯爵,按周制只有诸侯王住的地方才能称作‘宫’,而公、侯只能叫府。但武国却是例外,因为此南宫之名,乃是当今周天子所赐,并准以王制建殿修阁、扩三军以彰其功,如此可谓名正言顺。
所以,即便如今礼乐崩坏,周室已衰弱不堪,但至少还拥有着大义名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