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04章 雾漫风云殿(1 / 2)谍意英情首页

寒冬的冷月,少了茂密树木的遮挡,映得殿阁楼宇格外分明。

一个年幼的小内侍低头碎步急行,进入灯火通明的崇徽殿,请求通报。

殿中央端坐一人,正在读着邸报。她头上所戴的凤钗珠冠,没有当下贵妇们的垂肩冠饰,但钿钗上的颗颗北珠却冷光夺目,让她风华绝代的脸庞显得干练而庄严。

见小内侍已到殿前,她身边一直侍立的内侍罗崇晋迎上前去,低声却冷厉地问道:“有非常事?”

小内侍有些不安:“是。”

小内侍被引入殿内,跪拜而奏:“启禀娘娘,陛下今晨二更时分去往崇政殿,一直未出。”

刘太后放下文稿,不缓不急地问道:“陛下在看奏章?”

小内侍有些惶恐:“回娘娘,陛下屏退了所有人,小的并未侍奉左右,只是见到陛下一直在查阅书稿。”

罗崇晋不禁抬下眉眼。

太后若有所思,轻抬锦袖,罗崇晋让小内侍退下。

“娘娘,陛下这是——”罗崇晋轻声问道。

太后沉吟未语。

片刻,赵祯已到:“给母后娘娘请安!”

“起身吧。”

“昨夜宴饮,母后今日可乏累?”赵祯见母后娘娘并不像平日一般起身,恭敬地站立一旁等候。

“还好,简素的家宴,人事都不繁杂。”

太后看看赵祯憔悴的面庞有些心动,但想到他为情至此,瞬间端正目光,略带责备的问:“祯儿,昨夜不安稳?”

赵祯抱歉地看向太后:“是。”赵祯急切地希望母后能谈到自己一夜未眠的原因。

而太后却希望他能看清事件本质,语重心长地说:“一国之君,首要磨练的,便是内敛自制。这种自制,不是平常百姓追求平稳生活而付出的努力;是帝王的自制,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祯儿,你明白吗?”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赵祯悬悬之心沉入了谷底。

“是。儿臣谨记。”他面无表情地回应道。

看着他异常平静的模样,太后胸中隐隐升起一种悬凝之气。

“上朝吧。”

清晨徐徐而来,第一缕阳光坚定地倾洒在高耸的承明殿之上,惊醒了酣睡的昏暗与沉静。斜光下的束束清尘,如薄雾般笼罩着巍巍殿堂。

皇帝居左,太后辅国听政居右,静受入殿高官的两拜之礼。

待数位官员按班就位,殿头官高唱:“有事者奏闻!”

“启禀陛下、太后娘娘,”枢密副使夏竦急切出班,“昨日收到雄州奏报,除夕夜发生城垣爆炸案,现已查明,是假借贸易之名在宋内游走的契丹间谍所为。雄州傅进德请旨,将犯案四人斩首示众。”

堂上哗然。契丹间谍固来有之,但行事从来不会如此明目张胆,难道两国睦邻之谊有变?

赵祯凝重的心情又添一笔浓墨。静待堂下稍安,他下问道:“损伤如何?”

“城墙微损、无伤亡。”

赵祯思存疑虑:“既然契丹游侦如此狡猾凶狠,为何选择冬日——城墙最为坚硬之时进行破坏?”

夏竦回道:“陛下,臣恐——北界日益兴盛,已滋生嚣张之态、贪婪之念,借此事先行示威,旨在增加岁币。抓获的间谍对行事过程供认不讳;但是主谋的意图,他们不可能知晓。事关两国暗战,因此,没有办法公开对证。臣请陛下将查获者斩首示众,以威慑边邻。”

赵祯思忖着看向众臣。

参知政事薛奎出班:“启奏陛下,臣以为,先帝与契丹约和,岁遗丰厚,契丹主必然不会轻易背弃旧约。此事关系两国邦交,不能依据抓获者的一面之词,便确定与他国有关;更不能公开施以重刑,以示警告。届时,契丹一族怀疑是我大宋挑起事端,暗生怨愤,两国将再现纷争杀戮。臣请陛下三思。”

夏竦反驳:“陛下,若不严惩,外邦以为我大宋悖惘,只知一味求和。彼时拒绝他们的僭越请求,远比现在正当刑处更加困难。”

薛奎虽上了年纪,但中气十足,朗声坚持道:“以往查获侦伺、盗取军机密事者,全部扣押拘禁。如果他国非难,便提出案犯与其对证。陛下,此次仍可循旧例而为。”

“陛下!”赵祯正对这两种不同意见不置可否,一个沉稳自信的声音响起。

众人看向这位削瘦而精干的首相大人——吕夷简。

赵祯问道:“吕卿有何见解?”

“臣以为,此事非同一般。”吕夷简清晰地分析道,“定于除夕夜百姓欢庆之时起事,可见行事者已无常人之情;火药与爆竹烟花同时炸裂,借此可以欺掩城楼守卫,以推迟缉察,可见其工于谋策;能够避开兵将百姓,将火药悄然安置在城墙之上,必是训练有素,而且很有可能身怀武艺。”

众臣刚刚还在为是否公开处置案犯而犹豫,没有想到,吕相爷洞察透析的,竟是案件本身的细节。

堂上寂静了一瞬,继而又响起了纷纷议论之声。

众人不禁恍然猜测,这与往日暗探游侦完全不同的行事者究竟是何人,此举又是为了何意?

吕夷简向沉默的夏竦问道:“夏大人,不知供状中此等问题是否查实?”

夏竦慌忙答道:“未见详细呈文。”

吕夷简继续分析:“除此等细节需要查证以外,此案发生在除夕夜,今日初十,雄州奏报抵至京城需要三日,据此推测,此案必在六日内审结。作案人犯案缜密,却在不足六日的追查中轻易暴露,前后行事如此矛盾,也是本案疑点。”

太后寻问关键之处:“吕卿认为,可与北界有关?”

“臣以为,推测隐事之前,需将所现的物状完全验准。若有疑点尚未释清,制定任何方策都有可能出现偏差。”

赵祯首肯,见夏竦无异议、众人无异议,即下圣谕:“驳回雄州奏请,责令其详查后再报。”

吕夷简再奏:“臣请陛下准许枢密院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