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宗海挺直身躯,目光中透露出坚定与睿智。
“皇上,老臣一生南征北战,所好者不是金钱也非权位,而独好兵戈之事,尤其对兵法尤为喜爱。”
“老臣一把年纪了说出来也不怕陛下笑话,这些天老臣在家一直在琢磨韩彻小儿的“四渡赤河”之战,陛下可知老臣得到了什么结论?”
景德帝摇了摇头:“大将军还是直说吧,朕是您老从小看着长大的,您知道朕一向不喜军事。”
景德帝说完,脸上闪过一丝尴尬。
文武百官见状却无一人敢说话,能够在陛下面前如此言行无忌之人,整个大武除了太后,怕也就只有眼前这位老人了。
当初景德帝登基之时,也多亏老将军有保驾从龙之功,因此才得陛下如此恩宠。
宗海笑道:“臣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四度赤河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军事奇迹。”
“陛下,四渡赤河足以称得上惊世骇俗,因为无论从地理环境又或是兵力对比,我军都毫无胜算。”
“然而韩彻却在如此艰难之地,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军事奇迹,并且于奔狼原以八百骑兵击溃耶律文才五千精锐,试问古往今来有哪位兵法大家能够做到?”
说完,宗海举目看向朝堂上的文武百官。
“尔等饱读诗书,通古博今,可曾在史书上见到这样天才将军?”
刚刚被骂腐儒的文官很想反驳,但宗海却是句句属实,令他无从反驳。
宗海继续道:“耶律文才乃司马中行的高徒,绝非庸碌之辈,韩彻一次渡河或许能出其不意,但四次渡河,耶律文才岂能毫无防备?”
“其次北莽鞑子兵力是韩彻这支孤军的十倍以上,又是在本土作战不愁粮草辎重;反观韩策一方却是域外作战,没有援兵没有辎重,而韩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带领赤焰军杀出一条血路。”
“其三,为掩护大部队撤退,韩彻以八百人击溃耶律文才五千精锐,一战功成。”
“我再请问,你们有谁敢率领八百骑兵在敌军腹地主动进攻,远胜于己的敌人?”
此一问,宗海以雷霆之音喊出。
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一个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都无丝毫胜算战斗,韩彻却做到了,这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卓越非凡,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谋略和胆识。正因为如此,老臣坚信,他定能胜任南境平叛之重任。”
景德帝闻言心中也已动容,只是此军国大事,由不得他不慎重。
兵部尚书趁机上前一步,道:“陛下,大将军所言极是,南境叛乱刻不容缓断不能容忍孟通做大,韩彻年轻有为,有冲劲,有谋略,定能不负陛下重托,率领大军平定叛乱,为我大武江山社稷再立新功。”
景德帝听着大将军的话语,陷入沉思。
片刻后,他微微抬头,看向群臣,问道:“众卿以为大将军所言如何?”
群臣顿时议论纷纷,虽然有些人还是不相信韩彻你能够担此重任,但面对这位老人的举荐,谁也不敢轻易反驳。
其余群臣更是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御史大夫颜崇州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大将军所言有理。淮阴侯韩彻之功绩确实有目共睹,然其毕竟年轻,南境叛乱形势复杂,是否可再斟酌其他更为稳妥之选?”
于东海微微皱眉,道:“颜大人此言差矣,年轻并非劣势,韩彻之才能已在北境边关得到充分验证。如今国难当头,正需有能力者挺身而出,若因年轻而弃之不用,岂不可惜?”
景德帝摆了摆手,道:“众卿不必再争,朕相信大将军的眼光,传朕旨意召淮阴侯韩彻入宫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