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淮南三叛(三)(2 / 2)极简两晋二百年首页

寿春被围,文钦突围不出,只得求助吴军。孙綝命朱异(朱桓之子)驻扎安丰(距寿春八十里)。魏兖州刺史州泰阻击朱异,一场大战,朱异战败;孙綝见状,亲自领兵到达镬里,命朱异领兵五万进攻魏军,朱异再败,连粮草都被烧了。孙綝再次命朱异带兵三万,进攻魏军。被魏军打的晕头转向的朱异估计是怕再败一场,干脆向孙綝报告:我军粮草不足,不能出战!

孙綝气的七窍冒烟:粮草不足?你都撤到后方了还和我找粮草不足的借口?我还没追究你兵败的责任呢!来人,给我砍了!(老实说感觉真不能怪朱异)

连续兵败又折损大将,看来吴国援军是指望不上了。而城中又多了三万吴军,粮食更是捉襟见肘。诸葛诞手下蒋班、焦彝劝说诸葛诞:不如我们趁现在突围吧!现在军心还没完全涣散,再拖下去可说不准了啊!但是文钦不干。寿春还有十万人,魏国国内又年年内乱(好像还真是),咱不如等等看嘛!况且还有吴军三万兵马,就算孙綝不救,皇上也肯定会派人来的!

双方争执不下,决定权到了诸葛诞手里。诸葛诞本来就是“龟缩固守派”,竟然觉得蒋班、焦彝影响军心,想把他们杀掉!

mmp!老子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和你干这造反的活,现在你竟然要杀了我?老子不干了!投降去了!

于此同时,城内的吴国将领全怿、全端也收到了来自家人的一封信。信中表示,吴国对你们不能解寿春之围感到十分的愤怒,要杀光你们的家属,所以我们才投奔魏国的啊!(孙綝杀朱异的恶劣影响)全怿、全端一看,自己家人都跑魏国去了,我还在这里给吴国卖什么命?干脆我也投降算了!

等等,全氏将领的家人什么时候投奔魏国去了?

原来,吴国的情况和魏国差不多。皇帝孙亮没有实权,权力集中在孙綝和全氏家族手中,孙亮为了亲政,理所当然对全氏家族下手。全家人不得已,投奔魏国。

就这样,随着蒋班、焦彝、全氏众将投降,城内防守力量大为削弱。甘露三年(公元258年)随着司马昭大举进攻,出城投降的人越来越多,城中抵抗的主将就剩下了诸葛诞、文钦几人。问题是这俩人本来就有仇(不难理解),咋可能通力合作?在一次议事途中,两人争执不下,诸葛诞怒上心头,直接剁了文钦。眼见老爹被杀,文钦的儿子文虎、文鸯本想报仇,但没人理他,奶奶的,还打个毛线,我们也投降去也!

而司马昭对文虎、文鸯的态度十分大度(毕竟要做给城里人看),不仅封为将军,还赐爵关内侯,这下城里人更不想抵抗了:连文钦的儿子都能活,我们还抵抗个什么劲啊!

就这样,城内军心涣散。司马昭抓住机会,一举破城,斩杀诸葛诞,传首城中,第三次淮南叛乱就此结束。

随着淮南的三次叛乱,国内忠于曹魏的实力清理的一干二净。但是,仔细分析这三场叛乱,第一场叛乱的王凌另立曹彪,既反魏帝,又反司马,很明显是打算自己过一把权臣的瘾;第二场叛乱的毋丘俭倒是个忠臣,不反魏帝,不反司马,只反司马师一人,可惜过程束手束脚,功亏一篑;第三次叛乱的诸葛诞竟然毫无政治目标,勾结吴国也好,固守寿春也好,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保全自己罢了。

哪有那么多忠臣啊!所谓“忠君爱国”不过是政治投机客为了一己私利打出的旗号罢了。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