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章 寻根究底,对症下药(2 / 2)大明泰昌,我是真的首页

“要想发展商业,必须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胡雪岩低声自语道,“看来,得好好想想办法才行。”

就在这时,一名身着官服的男子走进了胡雪岩所在的茶馆,径直向他走来……

宋应星此行并非独自一人,与他同行的还有几位从各地学院精心挑选出的年轻学者。他们带着改进后的农具模型和图纸,以及关于水利灌溉、作物轮作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路走访了多个乡村和农庄。

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宋应星和当地官员正向一群面带疑惑的农民讲解着曲辕犁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这种犁,比你们现在用的更省力,而且能耕得更深,庄稼自然就长得更好。”宋应星指着图纸,耐心地解释道。

一位老农走上前,指着曲辕犁上的一处构造问道:“大人,这东西看着是精巧,可是我们这地,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用习惯了老物件,这新玩意儿,未必使唤得顺手啊!”

宋应星知道,要改变农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并非易事,他需要找到更直观的方式来证明新技术的优势。他看向身旁的官员,提议道:“不如,我们找块田地,实际演示一番,如何?”官员欣然同意。

于是,在众人的围观下,宋应星亲自下田,手把手地教农民们使用曲辕犁。随着犁铧破土的声音,一道道笔直的犁沟呈现在田野间。看到新犁的效率和效果,农民们脸上露出了惊讶和欣喜的表情。

然而,并非所有地方都如宋应星所愿。在一些地方,他们遇到了阻碍和抵制。一些地方豪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愿看到新技术普及,他们暗中阻挠,散布谣言,甚至威胁那些愿意尝试新技术的农民。

“这些豪强,仗着自己有权有势,欺压百姓,阻碍发展,真是可恶!”一位年轻学者义愤填膺地说道。

宋应星深知,要推广新技术,必须打破这些阻碍,而这需要更高层面的支持和更强有力的措施。

与此同时,在另一处城镇,胡雪岩正与一位面色凝重的中年男子对峙着。这名男子是当地一家钱庄的老板,也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他身后站着几位凶神恶煞的打手。

“胡公子,你跑到我的地盘上来指手画脚,未免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吧?”钱庄老板语气傲慢,言语中充满了威胁。

“我只是想了解一下当地的金融情况,并无恶意。”胡雪岩面色平静,不卑不亢地回应道,“你这样做,难道是做贼心虚?”

“你……”钱庄老板被胡雪岩的话激怒了,正欲发作,却被身旁的一名师爷拉住,“老爷,息怒,息怒,和气生财,和气生财……”

胡雪岩冷冷地看着这一切,他知道,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更大的秘密……胡雪岩没有被钱庄老板的恐吓吓退,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抵触情绪,更像是刻意掩盖什么。他决定改变策略,转而从民间入手,了解真实情况。他走访街头巷尾,与普通百姓、小商贩交谈,逐渐拼凑出当地金融体系的真实面貌。

原来,这家钱庄与当地官员勾结,垄断了借贷市场,他们利用高利贷盘剥百姓,许多人因此倾家荡产。胡雪岩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他知道,这将成为改革的有力证据。

与此同时,黄道婆带领着一支队伍,深入江南地区的手工作坊。她走访了丝绸作坊、陶瓷工坊、茶叶作坊等地,与工匠们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状况、技术水平以及面临的困境。

“黄大人,您有所不知啊,如今这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一位老织匠指着织布机,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忧愁,“官府的税收一年比一年高,我们这些小作坊,哪里承受得起啊!”

黄道婆一边仔细观察着织布机的构造,一边耐心地倾听着老织匠的诉苦。她发现,许多传统手工艺虽然技艺精湛,但生产效率低下,缺乏创新,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她意识到,要振兴手工业,必须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帮助他们提高效率,开拓市场。

时间飞逝,转眼间,数月过去了。商业改革小组的成员们带着丰硕的调研成果,陆续返回京城。他们每个人都风尘仆仆,但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们看到了民间蕴藏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皇宫的御书房里,朱常洛正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归来。他深知,这次调研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臣等参见皇上!”

宋应星、胡雪岩、黄道婆等人齐齐跪倒在御书房中,向朱常洛呈上厚厚的调研报告。

朱常洛迫不及待地接过报告,一页一页仔细翻阅起来。报告内容详实,数据丰富,案例生动,分析透彻,充分展现了大明商业的现状和问题,也为改革指明了方向。

朱常洛放下报告,目光炯炯地扫视着众人,沉声道:“诸位爱卿辛苦了!你们的调研成果,朕很满意!”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地说道:“朕意已决,三日后,将在朝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