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瑶河县来说,今天是个意义非凡的大日子——两家书院的合并终于尘埃落定,正式宣告于世。
原本的应德书院,已有八十多位学生,加上慕贤堂的学生,人数瞬间膨胀到了接近三百。
如此庞大的学子规模,几乎让整个书院显得焕然一新。
庞景昨夜陪着何希言彻夜讨论书院的基本架构,几乎一夜未眠,但他们终于敲定了所有细节。从教师岗位的分配到学生的分斋,再到每一处后勤资源的调配,所有问题都一一理清。
山长之位,依然由德高望重的朱常清担任。作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他的声望和威望足以压住场面。
朱常清双手微微发颤,站在讲堂门口久久未动。
他并非没有见过风浪,当年书院最艰难的日子,他曾独撑危局,咬牙坚持,可惜也只是杯水车薪。
应德书院的前任山长因战事被勅调上前线,结果却暗中投敌,连累书院的名声一同坠入泥潭。学子流失,讲堂坍塌,甚至连书院的匾额都因无人修缮而破损斑驳。
那时的他几乎要放弃了,甚至以为自己这辈子再也看不到书院复兴的希望。
可今天,他站在这里,看着崭新明亮的讲堂,看着庭院中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分。
至于监院之职,自然落到了何希言的肩上。
这个职位并不好坐,它几乎囊括了书院所有繁杂而琐碎的事务,从财政收支、图书管理,到学生的奖赏分配,再到管理人员的考核与罢选,事无巨细,皆需过问。
站在书院讲堂的门前,何希言轻声默念着开设的六门课程:
“经史学、堪舆学、算学、玄学、武科、律法。“
这经史传承古训,堪舆明悟地理,算学解决实务,玄学修身养性,武科律法则是为培养经世之才,免得书院沦为清谈之地。
尤其是玄学一科,按照以往的规矩,只有那些有望开启灵窍的学生才会深入钻研。
比如何希言专设的偏讲堂,便是为这些天赋异禀之人开设的小灶,因材施教,传授更高深的术法。
而对于普通学生,只需略读《玄法入门》这样的基础教材,了解一些入门知识即可,不必深究。
现在何希言却有不同的想法。在他看来,玄学更应成为每一位学子修身养性的必修课。
这个世界,修炼虽然是属于小部分人的特权,但是无论如何人是避不开各种鬼神怪异之事,
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对玄学建立起基础的认知,哪怕无法深入钻研,至少遇到邪祟时也知道该如何自保,而不是束手等死。
至于那些天赋出众、灵窍已开的学生,何希言也早有规划。
书院学习三年后,便可选择加入虚危道,接受更为高深的修行,从而成为真正的修士。
六门课程共由十名教习负责,是书院的中流砥柱。其中一部分来自慕贤堂,虽与何希言素无渊源,但都有真才实学,王县丞选人的眼光确实不差。
为避免书院被慕贤堂旧人完全掌控,何希言也从最早的学生中选了几人补入。
这些年轻人虽经验尚浅,但充满热忱。对他们而言,最好的出路本是做县中小吏,不过现在县令也是何希言,索性留在书院效力。
除此之外,虚危道的弟子也会轮流来书院授课,何希言自己也会讲上一两节。至于课程内容,便随他们所长自由发挥。
而书院的后勤事务,则全权交由首士李二负责。
这位年轻人其貌不扬,但却极有才干。何希言几年前初到瑶河时便见过他,那时的李二不过是个跑堂的伙计。
后来机缘巧合,他跑到东市卖茶汤,凭着嘴甜手快的本事,与许元康等人交好,逐渐积累了一些人脉和资源。
短短几年间,李二的生意越做越大,甚至还涉足粮食贸易,颇有些发家的苗头。
听闻书院招募首士,李二竟毛遂自荐,主动找上门来。
何希言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李二在试用期中表现得极为出色,最终将这份重要的职责交给了他。
李二负责书院所有的收支出纳、房舍修理等具体事务。可以说,书院的后勤运转全靠李二一人操持。
他虽不参与教学,但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位教习。
书院的其余琐碎事务,则由十余名斋夫书役和伙夫分担,他们负责清扫庭院、打理书库、照料讲堂等日常工作。
因为有符箓加持,许多劳务都变得轻松简单,书院的杂役大多是县里的老弱,也算是一种善举。
晨光洒在书院的庭院中,几间崭新的讲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何希言目光扫过这一切,心中升起一丝复杂。
想起最初只是被请来当个教习,如今肩上的担子却越发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