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三讲】(1 / 2)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首页

壬三、明十二处性 分二:癸一、总征;癸二、别释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三页,壬三,明十二处性。

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古德所说的“勇猛心易发”,但是“恒常心难持”。当我们发心修习波罗蜜的时候,我们可以有一时的热情去做这件事情,但是我们遇到内在身心的障碍以及外在魔障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退转,很难保持一种相续的力量。

那么本经就探讨:为什么每一个人在发了菩提心以后,有些菩提心是非常的坚固,有些菩提心是非常的脆弱?因为它们所依止的根本是不一样。当我们的菩提心是依止一种外在的事相,我们看到某一种假相非常的美好而发起了菩提心。但是这个假相是变化的,所以它一变化的时候,我们的菩提心也就受到了伤害。所以本经说,依止事相所发的菩提心谓之攀缘心,这个攀缘心是非常脆弱的。反过来,如果我们发菩提心是依止一个道理、一个真实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不会变化的,所以我们这个菩提心会特别的坚固,所谓的首楞严王。

所以,在本经当中,佛陀在前面的三卷半,就运用种种的善巧,要你必须把在你身心世界当中真实的道理找出来,所谓的“会事入理”。宇宙间的道在哪里?道是无所不在的,就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当中。我们把这个道找出来以后,依止这个道来修习种种的善法,就能够成就“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有所坚持、有所随缘,以不变应万变。这个时候,我们的菩提心就非常的坚固,就能够因为这样坚固的菩提心而成就如来的密因,也因为这种坚固的菩提心而成就诸佛菩萨的首楞严王。这是本经的一个重点。就是,一个初学者一定要把身心世界的道找出来。

癸一、总征

好,我们看“明十二处性”。“处”就是一个处所。这个十二处包括了内六处,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前面的六入只是约着能分别的心来安立,这当中把能分别的六入又开出了能所的差别,包括能分别的心以及所分别的境。内处是能分别的心,外处是所分别的境。从这个能所的交互作用当中,我们去发明它中道的实相,叫作十二处性。十二处是生灭变化的,但是它的道却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看第一科的“总征”。看经文: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这个时候,佛陀又招呼了一声阿难说,为什么十二处——当六根去攀缘六尘的时候产生的这六种作用,它的本质当下就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呢?为什么它就是一种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呢?

这一段,蕅益大师说,前面六根的重点在能分别的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地方十二处,因为前面的六根,佛陀可以说是已经破妄显真过了,所以这以下的这一科十二处其实是针对于外六处,就是对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来破除它的相状是虚妄,而它的体性是真实的。所以这以下的六段其实主要是在约着外六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来安立的。这一点作一个说明。

好,佛陀提出这个问,我们也看佛陀怎么回答。看癸二,别释。

癸二、别释 分六:子一、明色与见即藏性;子二、明听与声即藏性;子三、明嗅与香即藏性;子四、明尝与味即藏性;子五、明身与触即藏性;子六、明意与法即藏性。

我们看第一科,子一,明色与见即藏性。

子一、明色与见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二处;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这个“色尘”是一个外处;“见”,眼根中的见,是一个内处。见去攀缘色尘,产生一种相互的作用,但是它的本质当下就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应该把它的道给观察出来,才能够从这个道当中去成就我们的如来密因,成就我们的首楞严王。

我们从眼睛去看到一个色尘,比如我眼睛看到一个花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回光返照它当中的道呢?我们看佛陀怎么开演、怎么引导我们。

丑一、总标二处

看第一段:

阿难!汝且观此只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这个地方先把这个内外两处标出来。说是阿难,你姑且去观——这个观就是我们的内处。我们根据我们眼根里面那个见的功能,去观什么呢?去观察只陀花园当中的树林,还有种种的泉水跟池水。这个观就是一个内处,这个花园的树林乃至于池水、泉水是一个外处。内处去接触外处的时候,内外的作用,就产生了一个因缘所生法。这样的一个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这样的假相也显现出来。

好,那么佛陀就问了一个问题说,你内心的意思如何呢?这样的一种内处跟外处的作用,你用眼睛去欣赏这个树林,你用眼睛去受用泉水的时候,你看到了很多的树林,看到了很多的泉水,内心感到欢喜,那么这种景象是怎么有的呢?这个景象是从色尘生起眼见,是色尘引生的——你因为有外处的色尘,才引生了你内处的眼见?还是内处的眼见去生起外处的色尘?到底是谁生起谁?提出这个问:是谁把谁生出来的?

丑二、妄相无体 分二:寅一、破见生色;寅二、破色生见

我们看,第二段就说明,其实这个妄相是没有自体的。

寅一、破见生色

看第一段: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说我们眼睛看到树林,因为有眼睛,所以才出现了这个树林。所以,我们产生这个树林的影像,是眼睛把这个色尘给生出来。假若是眼根的见生起了这个外在的色尘,那这个有问题了。

眼睛能够生起色尘,眼睛就变成了色尘之本,那么这样子,当“见空非色,色性应销”。当我们眼睛不去看色尘、而去看虚空的时候,那虚空不是色尘,虚空是没有色法;既然虚空是没有色的,它不是一个色尘,那么这样子,“色性应销”——这个时候所生的色相应该消灭。而这个时候能生的色性(这个色性指的是谁呢?是眼根,因为它是生起色法之本,前面说过眼根生起色尘),既然所生的色相不存在,那么这个能生的眼根也应该消失了。能见的眼根、所见的色尘都消失的话,那么这样子能见、所见就完全消无了,都消灭了。

色相既然消失,“谁明空质”?虚空必须有色尘的对比才能够显发出来,色相既然消失了,那虚空要依止什么来显发呢?那就没有所谓的虚空了。所谓的虚空,是由色尘来对比才有虚空存在。所以说,由眼根生起色尘是不合理的,因为你在看虚空的时候,色尘消失了,那么眼根也消失了,虚空也就不能安立了。

“空亦如是”,说是眼根生起虚空,也是这个道理的,所以眼根是不能生起种种的色尘。

寅二、破色生见

好,那这样子,我们看到树的影像是色尘引生见才有的,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合理。看看第二段: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说是外处的色尘决定能够生起你内处的眼根之见,那当我们的眼根见到虚空的时候,那虚空绝对不是色相,因为虚空是无形相的,所以“观空非色”。那么这样子,能见的眼根的功能就消失了,“亡则都无”。既然能见的眼根消失了,那么“谁明空色”?所见的虚空跟所见的色相又有谁来发明它呢?你那个眼根都不存在了,这个所发明的、所见的空色也就不能够显现出来。所以,色尘来生起见也是不合道理。

既然是因缘所生法,它的意思就是说,要么两个都有,要么两个都没有。在唯识学上说,我们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来是一个体,像一个蜗牛一样,但是你念头一动,动就是一个业力。蜗牛这两只角是同时存在的,要么两个都没有,要么两个都有。所以能见的眼根跟所见的色尘是同时出现的,不能够说是谁把谁生出来,不可以这样讲。一个没有,另外一个也就没有,叫根尘同源。根尘同源的道理就是这样。所以,你说是谁把谁生出来,其实都是不合理的,两个是同时出来的。

丑三、结妄归真

从这个“同时出来”的道理,我们就可以怎么样?正式地把这样的情况找到它的道。我们看它的总结: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眼根去见色尘的时候,产生一种因缘所生法。我们前面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那么它是怎么样呢?“俱无处所”,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我们看,佛陀发明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在发明即空的时候,特点就是找到它没有处所。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结果,觅之了不可得。如果这个东西是有自性,它一定要有一个处所才能够有自性的。但事实上,当我们眼根没有看色尘的时候,那个色相根本不存在。是因为你念头一动,两个才有;你念头不动,两个都没有。所以,蕅益大师说,因缘所生法是这样:“未生无潜处”,它还没有生之前,也不知道潜伏在哪里;“正生无住处”,它正在活动、作用的时候,你可以受用这些树林的时候,它也没有一个依止的处所,只是一个假相而已。“生已无去处”,等到你不看它的时候,它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所以结论:“俱无处所。” 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这个是讲它的一个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

我们再看它“即假”。“即色与见,二处虚妄。”虽然它没有处所,但是,众生因为过去的业力,会循他的业力显现出一种暂时的假相跟暂时的作用,所以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这以下看“即中”。那么它真实的道,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因为它具足不变之体,所以它不是因缘;但又有它随缘之用,所以它不是自然。它不是单一的因缘,也不是单一的自然。这个就是即中的道理。

这以下都是在发明十二处即空即假即中。

比方说,我们看水。当我们眼睛跟水接触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因缘所生法。我们看到一个柔软清凉的水。但是鬼神道的众生,比如说你在施食的时候,他用他的眼根看到同一杯水,他看到是一个猛烈的热火。所以你不能说水有真实性。水要有真实性,应该所有人看水都是水才对呀,因为水是有真实性啊!那么佛陀看它也是水,鬼神看它也是水,蚂蚁看它应该也是水才对啊!但事实上不然,每一个众生循业发现。我们看到它是水,鬼神道看到它是火,天人看这个水是一个琉璃的庄严的大地。所以它只是怎么样?一个假名假相假用。你的福报力改变了,你看水就已经不再是水了。所以这个色尘本身是不真实的。

我们讲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住在这个世界,但看到的色尘却各式各样。我们看广钦老和尚的开示录,他的回忆录。过去在中国的时候,有所谓八年抗战。抗日战争那是非常严重的,死伤非常多人。一般的老百姓眼睛看到的就是那种杀盗淫妄的境界,不是谁把谁杀死,就是谁把谁杀了。广钦老和尚八年都在闭关当中,他除了入定,起来就是把地下的地薯挖出来吃,吃完以后再去种。在这八年中,他不知道发生战争,他不知道有这件事情。他没有这个业力,所以他眼睛看出去就不会出现这种影像嘛。

所以我们说,我们所受用的色尘不真实。同样一个世界,十个人住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看到的影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佛学院,将近三十个人,我们看的色尘,每一个人各式各样,不一样。福报大的人看到的色尘是美妙的;你业障重,你看到什么东西都不顺眼。那就是什么?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嘛。即空,色尘本身不真实;即假,因为你有业力,所以你看到这个东西;即中,空有无碍。这个就是我们从色尘当中所得到的启示。

其实色尘它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只是“幻妄称相”,有它暂时的假相,但是它的道理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果你能够从这个事相悟入这个道理,依止这个道理来修,就能够成就佛道;你要被事相所迷惑,它就对你产生障碍。所以我们很难说哪一个法是功德、是过失,就是巧妙在于你的这一念心。

子二、明听与声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二处;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好,我们看第二段,明听与声即藏性。

听,是一个内处;声,声音、声尘是外处。当这个听跟音声接触的时候,构成一个因缘所生法——当然是一个变化多端的。但是在变化多端的背后,它的体性却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它是永远保持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一个真理存在的。我们应该把这个真理找出来。看经文。

丑一、总标二处

阿难!汝更听此只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先把这个两处的因缘标出来。说,阿难!你应该要去听,你平常也经常去听。听什么呢?听到这个只陀花园当中的精舍,当我们要吃饭的时候,这饮食已经成办、准备妥当以后,第一个是击鼓(击鼓就是我们现在的打板)。那么击鼓的意思就是说,先把大众师集合起来。第二个,撞钟。那么再正式地用餐。如果没有击鼓,马上撞钟,大家来的时间不一样,吃饭就会产生一种前后参差不齐的情况,所以一定要先击鼓集众,然后撞钟,再正式用餐。所以在整个吃饭的过程当中,是钟鼓音声前后相续的,它有一个前后的相续的音声。这个时候,我们对这个鼓声、钟声是听得清清楚楚。当我们用耳根听到鼓的声音、听到钟的声音,就构成了一个因缘所生法了。我们可以感受到鼓的声音的现前,也可以感受到那个钟声的现前。每一个人都受用这样的一种音声。

那么这个音声的影像是哪里来的?“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为什么你听得到声音呢?是因为声音来到我的耳边,所以我听到声音;或者说是我的耳根跑到声音的处所,所以我才听得到声音。到底哪一个是对的?我们看佛陀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