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三讲】(2 / 2)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首页

丑二、妄相无体 分三:寅一、破声至耳;寅二、破耳至声;寅三、破无来处

寅一、破声至耳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只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阿难!假设这个钟鼓的声音来到耳边,说,诶,我吃饭的时间到了,听到钟声鼓声,是因为钟鼓的声音跑到我的耳根来了,所以我听到。这种情况,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说:比如说我(这个“我”是指佛陀),我已经到室罗筏城去乞食了,那么这个时候只陀林的精舍就没有我佛陀的存在了。因为佛陀只有一个啊,我到室罗筏城,那么精舍里面就没有我了嘛。

这个“我”是比喻谁呢?比喻这个钟鼓的音声。

这以下看合法了。这个钟鼓的音声假设跑到你阿难耳根之处所,声音只有一个啊,它已经跑到你的处所了,那么其他的比丘——目连尊者、迦叶尊者应该再也听不到这个钟声的声音了。因为它跑到你的处所去了,它被你听光了。更何况,事实上在精舍当中只有一个钟声,但是却有一千二百五十个沙门都同时听到钟声、都同时来到处所。所以说,声音跑到耳根是不合道理的。如果跑到你的耳根,为什么大家都听得到呢?所以这个是不合理的。

寅二、破耳至声

我们看第二段: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只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我之所以听得到声音,假设是我的耳朵跑到声音的地方去,说是“若复汝耳往彼声边”,是阿难尊者的耳根前往声音的处所去了。佛陀又讲出一个譬喻,说,比如我佛陀,我现在已经回到了只陀树林的精舍,那么这个时候在室罗筏城也就没有我的存在。因为我只有一个,我从室罗筏城回来到精舍,这个时候室罗筏城就应该没有我。

那比喻什么呢?比喻说,当我们听到鼓声,我们的耳朵、阿难尊者的耳朵已经往鼓的地方去了,等到钟声再出来的时候,你应该不能再听到钟声。因为你的耳朵已经跑到鼓的地方去了,跟鼓结合在一起了;当钟声出现的时候,你耳朵已经不在了,那你就应该听不到。当这个钟声出来的时候,你耳朵已经不在了,那你应该听不到钟声才对呀;更何况你不是听到鼓声钟声,同时在吃饭之前你还听到象声、马声、牛声、羊声,种种的音响你都能够同时听到。可见得我们的耳朵跑到声音的处所是不合道理的。

寅三、破无来处

我们再看第三个,没有来往。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说我的耳根跟声音完全没有交集,各走各的,那这有问题。完全没有交集,那你就完全听不到了,也就不能构成听闻。能听的耳根跟所听的声音一定要有交互的接触,才有一个听闻的声相出现。所以,完全没有往来也不对。

丑三、结妄归真

那么,到底什么是对呢?这当中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可以听得到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呢?看佛陀的总结: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

当我们的耳根听到声音的时候,产生的那个音响的假相,它是不真实的。这个“不真实”很重要!如梦如幻!如果声音是真实的,那就很麻烦了。真实的声音都被你全部听光了,其他人就听不到了。因为它不真实,所以也就很多人可以受用。因为它不真实,因为它当体即空。因为空,所以就有无量的差别相会出现。“俱无处所”就是讲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

“即听与声,二处虚妄”,虽然即空,但是当我们耳根跟声音接触的时候,也会跟着个人业力的不同而显现种种的假相跟暂时的作用,而它的本体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的作用是一个声响的假相,它的本体却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一个真实道理。

所以这个音声本身也有很多的道。世界男高音 Pavarotti 帕瓦罗蒂,他刚出道没多久的时候,在欧洲作各地的巡回演唱。那个时候,因为他在发音的时候不太会用整个身心世界的调和来发音,所以他一唱完的时候非常的累。那一天晚上他住在旅馆,早早就把灯关了,就休息了,因为他非常劳累。但是快要睡着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婴儿,这个婴儿是一个哭夜郎,一到晚上就哭,哭得特别大声,哭得他根本就睡不着。他想说看你多会哭,你哭一段时间总会累嘛。

但是这个婴儿一哭哭了一两个小时,Pavarotti 突然间若有省悟。他说,哎唷,我唱歌的时候,唱一两个小时就很累很累;这个小孩子哭了一两个小时,从头到尾声音都没有降低啊。这是什么道理?他突然间“会事入理”,哦,原来婴儿的身体结构跟我们不一样,因为他各方面的发育没有完全。他的喉咙、他的气管、他的腹部发育都没有完全,所以他在发音的时候整体是协调的。我们长大以后,我们的喉咙是喉咙,气管是气管,腹部是腹部,是独立的。既然独立就很难协调了,你有你的作用,它有它的作用。所以我们会很造作的是从丹田、从气管、从喉咙发声,因为我们功能是完全独立、完全成熟长大。因为我们唱歌的时候太过刻意地用力,结果我们非常累。所以他从音声当中体会到,一个人要声音唱得好听、要唱得持久,你必须放松,把自己空掉,观想你是婴儿时期,就是很调柔,身心协调。在极度放松的状态,你唱出来的声音不但好听,而且不会劳累。所以,你看他从婴儿的哭叫当中找到了唱歌之道。

我们一个执着相的人,就很苦恼,被这个声音所障碍。所以,我们如果从世间当中去找到它的道,那么我们就能够得到自在了。当然,这个道只是一个世俗之道。

所以蕅益大师说,我们从生灭因缘当中找到即空,以后就能够显现方便有余土;你找到即假,就能够显现实报庄严土;你找到即中,就能够找到常寂光净土。如果我们在生灭因缘当中产生取相执着,那么我们永远显现就是三界的这个所谓的凡圣同居土。所以把这个道找出来,就影响到我们整个未来的生命的处所。

这个地方讲到音声的道理。

子三、明嗅与香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二处;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好,我们再看,子三,明嗅与香即藏性。

嗅是鼻根,是一个内处;香是香尘,是一个外处。当内处跟外处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因缘所生法,但是它的本质却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看佛陀的开示。

丑一、总标二处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先把内外两种处所的相貌标出来,说,阿难!你依止鼻根去嗅香炉中的栴檀,当能嗅的鼻去接触所嗅的栴檀香的时候,能所的交互作用就构成一个因缘所生法,一个假相现前。那么这个地方佛陀就提出一个问题,说这个香是一个栴檀香,因为它出自于牛头山,所以又叫作牛头栴檀。它是世间的宝物,只有在佛陀跟转轮圣王出世的时候才会出现于世间。这个香有什么功德呢?我们如果是燃烧一铢(一两是二十四铢,所以一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很少很少)的话,在整个室罗筏城当中方圆四十公里之内都能够闻到它的香气。那么你的心中意思如何呢?这个栴檀香气到底是怎么来的?说是生于栴檀木,是栴檀木所生?还是你的鼻根所生?还是虚空所生?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的确,我们点香的时候每一个人闻到了香气,那么这个香气是从哪里来的呢?提出这个问。

丑二、妄相无体 分三:寅一、非从鼻生;寅二、非从空生;寅三、非从木生

寅一、非从鼻生

我们看经文: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说是我闻到了栴檀香气,这个香气是从鼻根所生。说假若这个香气是生于我阿难的鼻根,那么这样子就是鼻根所生啰,而我们的鼻根它是肉做的,它毕竟不是栴檀木。既然不是栴檀木,是肉做的鼻根,怎么能够产生栴檀香气呢?这个不合道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说鼻根能够产生香气,这个地方有问题。“称汝闻香,当于鼻入”,身为一个鼻根,我们有闻香的功能,所以才有资格叫鼻入,它那个鼻根能够入于香尘。什么叫鼻根?就是你有闻香的功能嘛。不是你的鼻根当中产生香气,否则你的鼻根就变成一个所闻了。本来鼻根是能闻,你现在鼻根却变成所闻, 那么“说闻非义”,那就不合乎一个闻的功能跟名义了。如果你这个鼻根变成所闻,那就不是鼻根了嘛,它变成一个香尘了嘛。所以,鼻根产生香气,在这个名词定义上是不合理的。“说闻非义”,不合道理。

第一个,你的鼻子又不是栴檀木做的,怎么能够有香气?第二个,你的鼻子是能闻,它不是所闻,能所不能够混滥。这是从这两方面来破香气出于鼻根。

寅二、非从空生

看第二段: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说是这个香气是生于虚空的,是虚空所生,那这有问题了。虚空的体性是恒常存在,那你应该经常闻到这个香气,就不必假借香炉去燃烧这个栴檀木了。事实上,我们要没有燃栴檀木,是没有香气的。所以,“虚空所生”不合道理。

寅三、非从木生

看第三段,若生于木。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我们一般的执着大概就在第三个。我们闻到栴檀木,会说,哦,这个香气是栴檀木来的。但是佛陀说这个观念是错的。我们看:

如果香气是决定生于栴檀木,那么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说“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这个栴檀木的香的木质,我们应该是要把它燃烧成烟气才能嗅闻的。什么叫香?你一定要点过以后它的香气才会出现,这个是香的本质嘛。没有人说,香放在那个地方就有香气。一定要怎么样?“因爇成烟”,经过火燃烧以后产生烟气,才能够去嗅闻,这才合理。

“若鼻得闻,合蒙烟气。”既然它的香气是因为燃烧的关系产生烟才有香气,所以,我们鼻子要去嗅这个香气,一定要蒙受烟气。我们鼻根要去接触这个烟气才有香味,因为它的香味是在这个烟气当中嘛。所以,身为一个鼻子,要去闻这个香气,必须要去蒙受烟气才有香气。但是我们燃一铢的时候,四十里内都能够闻到香气,而这个烟刚开始腾空,还没有发散到很远的地方,但是四十里内已经全部都有人闻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所以说,香气从木头而生也是不合道理。

丑三、结妄归真

那么你说这个香气到底是怎么来的?你从什么地方来?看佛陀作一个总结: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个鼻根跟香尘是没有处所的,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它没有一个来的处所,也没有一个去的处所,所以它是没有真实体性的,所以当体即空,所谓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但是当它在作用的时候,这个鼻根跟香气一接触的时候,也的确循着个人的业力会产生一种香的假相跟香的作用,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这的确是有它暂时的作用,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所以因缘即假,但是它背后的道理却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体。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香是哪里来的。《楞严经》的意思,香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从《楞严经》的观念,其实栴檀香是经常存在的。你点那个木头,点那个栴檀木,只是把那个已经存在法界的香显现出来而已。香是本来就存在的,每一个地方都有香气,厕所都有香气。你不要以为说是那个栴檀木把香创造出来,不是,它只是把它显发出来。如果说是从木头而来,那为什么它一点四十公里都闻到呢?那不合道理。

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宇宙间的法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每一个法都是本来就存在的。你有这个业力,你就把这个法显现出来;他有这个业力,就把这个法显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样在一个环境,每一个人所看到、所听到的是不一样的。其实身为一个佛学院,一个场所,好坏都存在,每一个法都存在。那每一个人循他的业力去看到、去受用他自己业力这一部分的因缘所生法,这个就是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这个人世间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