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书街
八十四府衙的机构
现存的那座因保存较为完好于年被河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代南阳府衙具有明清两代官衙的许多特征。
衙署建筑在封建王朝一方面受到堪舆学说的影响,尤其是传统的官方建筑物都是随八卦方位图的含意而占位,不可随意变更另一方面,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里,衙署的设置一直有着严格规定,特别是明永乐年间,京城由南京迁徙北京并营建皇宫后,其制度更加严格,这就促使各下属的衙署建筑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制。现存的清代南阳府衙就是严格按照明清时期官署建筑的要求的建造的。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年营建定制中规定:“官员营建房屋,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梁栋檐桷青碧绘饰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梁栋饰以土黄。”清代紫禁城三大殿的规模以及布置建筑均沿明制,所颁布的其衙署厅堂的形制也与明制大体相同。现存南阳府衙中,大堂二堂三堂就是中轴线上的三大主体建筑,也是皇宫三大殿的缩小版。
南阳府衙走过大堂的后堂,眼前是一个天井式的四合院落,左右两侧有廊房,迎面便是二堂。南阳府衙现存的二堂与大堂的建筑结构大致相同,也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二堂因在大堂之后,又被称为后堂。台湾凤山县志公署如是说:“后为穿堂,退食之所憩也“清康熙封丘县志公署记载:“后堂匾曰:委蛇堂”诗召南羔羊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所谓“委蛇”即逶迤休息时雍容自得之貌。也有的在二堂置匾,上书“鸣琴堂”。以上这些都说明,二堂兼有饭厅和小憩两个作用。
据南阳府志及有关史志记载,南阳府衙二堂的堂额原题为“退思堂”,顾嘉衡首次到任南阳时,二堂就和寅恭门同年重修。而维修府衙的工程,新任的顾嘉蘅连口汤也没喝上,这个士大夫倒是参与了其后的改名换堂额,就把原来二堂的“退思堂”的堂名,重题为“思补堂”将三堂也改为“燕思堂”。清乾隆永宁县志公署解释:“退食委蛇,则思何以补过。”顾嘉衡将南阳府衙二堂三堂改称“思补堂”“燕思堂”,有深思熟虑助其不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