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启二年(2 / 2)天启帝首页

袁可立的捷报只有数百字,其中一多半是在为有功将士讨赏,写给群臣特别是言官们看的陈情表大概有一千多字,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在引经据典,长呼短叹,各种扯皮扯淡,唯独这封这给皇帝的密折,袁可立是字字泣血,足足写下了两三千字。

在文言文同行的年代里,千字奏章都尚属罕见,两三千字的奏章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更难得的是这两三千字,袁可立皆言之有物,不空谈什么大道理,讲的皆是实务,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但却要命的事!

皇帝很满意,能密折上奏,说明在袁可立心里,皇帝还是最有分量的那一个。

这比什么都强。

可是再给袁可立的回函中,皇帝却是措辞严厉,将袁可立臭骂一通,甚至恐吓他犯下了欺君之罪云云。但是随着这封回函一并下达的圣旨却是将袁应泰拔擢为延绥巡抚,成了西北仅次于三边总督杨鹤的头号实权人物。

事实上,说他是西北头号实权人物也不为过,因为杨鹤在出了固原镇兵变的乱子之后,他的威信已被极大的削弱,就更别提各种对他不利的谣言了,譬如皇帝对杨鹤极为不满,很快就将治他罪,再譬如锦衣卫已经开始着手调查杨鹤的贪腐罪证,杨鹤即将大祸临头云云。

杨鹤其实也很聪明,当袁可立跟杨嗣昌空降西北的第一天开始,杨鹤便称病不出,待在府中,闭门谢客。私下里却自称是为了避嫌。

避什么嫌?

因为袁可立的副手杨嗣昌乃是他的儿子,在明代父子同朝为官的情况并不多见,就更别提父子在一地为官,还有着形式上的上下级关系,这就更容易为人诟病了。

所以杨鹤便自称为了避险。

可事实上他只不过是有自知之明罢了。

当初孙承宗班师回朝的时候已经表示的很清楚了,皇帝对于杨鹤的能力失望透顶,即便不治他的罪,罢免官职却是在所难免。

既然结局早已注定,那不如卖皇帝一个面子,积极配合袁可立整顿三边事务,兴许皇帝见杨鹤这么乖,还真就回心转意了呐。

不过天启二年初,大明朝最重要的事情既不是西南用兵,也不是辽左战事。更不是袁可立出兵塞外那档子可大可小的事情了。

大明天启二年初,天下最重要的事情乃是春闱。

古代科考不像高考年年都有,一般而言是三年考一次,当然也有例外,皇帝心情好或者官员缺口多的年份,皇帝会打破三年一考的惯例,开设“恩科”。

但总体来说,书生之于恩科,跟囚犯之于大赦一样,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想要完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华丽逆袭,大明朝的读书人还是得靠三年一次的科考。

春闱,顾名思义就是在春天考试,开考的时间是固定的,乃每年的二月九日。整个春闱要进行九日,要考试三场,第一场考八股文,第二场考杂文诗赋,最后一场靠策论。每场考三天!

不过今年的情况大不一样,皇帝陛下金口玉言,命令大学士、帝师徐光启在这三场以外另行开设农科、兵科与算科三场考试,虽然不录入最终成绩,但是会作为参考成绩,并且在这三场考试中名列前茅者可以同“贡生们”一起参与“殿试”!

这个消息已经放出便炸开了锅,徐光启的府邸前也不知道聚集了多少人,每天车水马龙排着长队想要登门拜访的政要、学子不知凡几。

几乎所有读书人最近都在讨论所谓的农科、兵科跟算科是怎么回事。至于徐光启曾经的那些著述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代园种竹图说、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夜晷图说、泰西水法、宜垦令、农书草稿等等,更是被书贩子们从“棺材板”里打捞出来,吩咐各地作坊开足马力,刊印了十数万份,可即便如此,也是供不应求,应试的学子们纷纷临时抱拂脚,没日没夜的苦读徐光启徐阁老的大作,一个个背的脑袋都大了好几圈。

由于徐光启正在“闭门造车”,出农科、兵科、算科的试卷,几乎没有公开露面,也很少接见客人,走投无路的学子们,迫不得已放下了高贵的尊严,前往泰西书院,请教起了泰西传教士,想走这帮人的门路。

这种现象令朝野上下的文臣们大为愤慨,这些天弹劾徐光启的折子满天飞,乃至要求“焚书坑景基督教被称为景教”的声音也甚嚣尘上。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皇帝保持静默,没有给出任何答复。

但他巧妙的选择给这股热潮降温,法子便是大张旗鼓的筹备王化贞北行之事,将王化贞即将出使塞外,同enggu林丹汗会面的事情,宣扬的人尽皆知。

果然这件事被捅出去以后,天下士子顿时炸开了锅。

有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认为王化贞此举堪比汉时的苏武、张骞、班超等人,为了社稷安危,为了家国大业,不惜只身犯险,涉足蛮荒之地,同野蛮人的首领斗智斗勇,简直就是天下文人的榜样!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今辽事糜烂,朝中奸佞横行,国事几乎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王大人内遭奸佞嫉恨,外需谨慎提防夷狄,可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可即便如此,王大人从未退缩,为了国家社稷,为了大明江山百姓,王大人要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于既倒!”这是某位书生的奋力疾呼。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王化贞此举有失体统,将会折损朝廷的颜面以及有辱士大夫的气节!

“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死则死耳!岂能屈意迎奉蛮夷长老?列祖列宗,往圣先贤的脸都让王化贞给丢尽了。吾耻于此人同朝为官!”这是某位清流愤怒的呐喊。

但不管他们如何争执不下,皇帝还是在承天门外,率领文武百官,给王化贞举行了隆重的出使仪式。这种待遇在明朝似乎是没有先例的,即便是开拓如汉唐也没有对使臣如此礼遇过。但皇帝不总爱别出心裁吗?

反正王化贞着实是在百官面前露了把脸,在盛大的音乐与隆重的仪式中,王化贞只感觉到自己的鲜血都要沸腾了,他激动的浑身发颤,当皇帝将旄节的时候,王化贞眼里浮现出的乃是大明朝的万里皇国土。

这一刻,王化贞终于有了一种“知行合一”的感觉,他读过太多儒家经典,家中的藏书也是汗牛充栋,可直到旄节被他紧紧握在手中的这一刻起,王化贞才那么深切的体会到,孔子所说的“当仁不让”的担当才那么深切的体会到孟子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气概才那么深切的体会到文天祥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一瞬间,王化贞在宏大的仪式中,仿佛逆行于历史长河间,邂逅了一位又一位儒家先贤,他觉悟了,他茅塞顿开!

“班超三十六人可定西域,爱卿降察哈尔林丹汗,需要多少人马?”

将旄节递给王化贞后,皇帝好奇的问道。

王化贞躬身行礼后,答道:“不费一兵一卒,仅凭臣一条口舌罢了。”

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他将手探入袖口,摸出一卷书籍送给王化贞道:“此朕御笔手抄,赠予爱卿。”

王化贞感恩戴德,接过书籍后,发现是史记中的一个列传:

苏秦张仪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