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 论道2(2 / 2)书写的人生首页

“刚蕊说了经学,你把法学说透一点。”李静说。

“法家认为,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人性论观点是荀子人性恶承续。《荀子·荣辱》中写道:“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秀,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法家先驱人物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提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即从物质生活中寻求道德的根源,肯定了“利“对“义“的决定性意义。《商君书·算池》里指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商鞅认为,人的本性与生俱来,人的一生就是追逐名利的一生,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制于好利的本性。这种人本性论应用在政治上就是追求爵位,经济上就是追求田宅。《商君书·错法》中指出了统治者恰恰可以利用此人性论实现自己的统治;作为法家集大成者的韩非吸取了商鞅等前期法家的诚信观念,崇尚信,宣扬信,首先,他为功利而信。法家认为道德观念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法家之一慎到比喻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第二个作用就是“兴功惧暴”就是鼓励立战功,兴功目的是富国强兵。法家坚持人们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物质基础有着直接且紧密的联系,当社会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时,人们就会行仁义、讲道德。”

“这是自然,人们丰衣足食,过着小康日子,生存与发展需求都得到满足,人们自会安居乐业,不会无端生事。只有在生存资源得不到保障时,才会有资源如何配置最强者说了算的暴力统治。”李静点点头说。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学独尊,个人认为三纲五常伦理文化结构更符合君主集权制,如果以法为尊,中国历史将被重写,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所以说,法具有国家意志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统治阶级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规定人们可以为或不可以为,是人们行为的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晓晴说。

“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这个我们都知道。”明敏笑说。

晓晴点点头:“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违法者会受到制裁。法家客观看待阶级社会中人之本性,保护统治秩序,根据统治阶级需要提高或降低对被统治阶级保护。文明社会自由是有边界的,没有行为准则,就没有是非标准,人人以自己的是非道德标准为制高点,实行道德绑架,寻求支持其行为的精神力量,情感偏见压缩统治阶级思想边界,意识形态多元化,虽有法之利器,也难免文化梦想暴力倾向。老庄思想博大精深,道法自然,有了是非观的“道”,那么“道”遵循的自然就不只是顺心意了,而应是生存之道与自然规律。”

“这个再讨论就要深入了,我们没一个人是学者型的,就此打着。”李静说,“总体来说,我们是知道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做遵纪守法好公民了。两个小朋友早走学了,通过本次探讨,晓晴,我就想问问,你处理和刘云的关系,会遵循什么道。”

“原来你们在这儿等着我。”晓晴笑了笑:“如果不告诉你们,你们心中总有个结,也不知道怎么能帮到我们是吧。”晓晴看她们三人都点头就说:“俗语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他不爱了,我还要乞求么?让他去爱所爱,我退出不是也就给了自己新的机会?”

“你真能放下?”郑蕊说。

“放下是解脱,放不下是执念。爱就爱了,不爱就不爱,结束一段感情虽有不舍也不至于去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