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 铅钾玻璃(1 / 2)1792富甲美国首页

以一周烧一次硫磺的频率,弗里兹慢悠悠的制着绿矾,等待着从各处工场定制的零部件交货。

此时从海外进口的硫磺只需要一磅两美分,从成本上来说用愚人金制造硫磺是完全不划算的,虽然每周下来都能产出几吨硫磺,但和花的力气相比总是要小赔一点。

至少是个替代技术嘛,弗里兹伸了个懒腰,把账本丢到桌面上,漫长的建造周期每天都在烧钱,几十号工人除了体力活什么也不会,又要从头培训起来,简直说起来就让人头大!

烧下硫磺也好,多少对他们来讲是个难受和难过很快就能显现出来的工场生产过程,那些不注意安全劝告吸入了大量二氧化硫的人第二天就会发现自己的肺不舒服,虽然是个过几天就会好的毛病,很容易就给他们长了记性,安全的要求不是儿戏,要是被熔融的玻璃烧到烫到的烧伤可没有几天能好起来的。

眼看着欧洲战争在即,铅和铅白的购买也会受到影响,市场供应吃紧,弗里兹把美第奇先生又打发出去了,好歹发现个铅锌矿吧,都不需要多大,只要今后能保证在国内自己铅白供应跟得上就行啦。

让后世人难以理解的是,1世纪西方的玻璃并不是后世那种钙钠玻璃为主,西方这时候的玻璃是铅钾玻璃,所以它们的制造过程中并不会遇到让人疑惑的玻璃发红发褐的问题,原料都完全不一样,当然就不会引入可恶的氧化铁杂质。

石灰石中的杂质含量其实相当多,看它那个灰扑扑的样子就知道了,高纯碳酸钙的石灰石是汉白玉那样白色的,石灰的纯度自然和铅白无法相比,草木灰在使用前也要水溶滤去杂质提纯,制成品杂质少当然很正常。

所以弗里兹不再疑惑为什么加硼砂把钙钠玻璃中的铁杂质控制在亚铁这技术西方明明要很晚才发现,那为什么航海家们用的望远镜和各种玻璃镜子都是非常纯净,因为人家欧洲中世纪后的玻璃一直是水晶玻璃和铅玻璃好吧,铅玻璃技术是首先由英格兰人乔治瑞芬史考夫特于1674年发现的,水晶玻璃则是穆拉诺岛的威尼斯人15世纪开始制造的,1409年才第一次出现水晶玻璃这个名词。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古代中国的铅钡玻璃,因为上层社会对玉器的嗜好,古代中国工匠有意识的把铅钡玻璃制造的如同玉石一样,而不是纯净透明,中国古代铅钡玻璃就此走上一条邪路彻底回不了头。即使东汉年代也曾短暂制造过透明铅钡玻璃,甚至后来也出现过铅钾玻璃,但琉璃这个中国古代铅钡玻璃种类给最终还是人留下类似玉器或瓷器的审美印象。

生产铅玻璃的好处对玻璃生产者来说是毋庸置疑的,可以生产出外观更纯净漂亮的玻璃制品,熔点比埃及配方的钙钠玻璃低生产环境不再那么严苛,硬度也降低了这就使玻璃工匠更容易通过打磨来修正玻璃表面的不平整,亮度变高了更适合奢侈品的身份。

弗里兹当然没有那么执着非要去生产钙钠玻璃,如果制造难度和成本不会更低他决不会考虑,至少现在的玻璃镜子仍然是奢侈品,用铅钾玻璃才对得起这个定位。

对比很多听说过的平板玻璃制造工艺,弗里兹发现凡是需要大量动力的方法自己暂时都不要想了,所以浮法玻璃生产工艺虽然很好很强大,但想一想就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