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信带着杨逍一个个地寻找着那鼎鼎大名的“隆中十景”: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没有一个地方,小杨逍不感兴趣的,他缠着独孤信非要把关于这些景致的典故一一讲给他听。
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这次又一代的读书人,成为有志之士的座右铭。
宁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要是培养静气,而静气之培养,也要仰仗宁静的环境。古隆中群山环抱,秀美幽静,罗贯中曾云:“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
诸葛亮这位远道而来的十七岁琅琊少年,好不容易才找到这宁静之处栖身,“躬耕”、“苦读”,在此韬光养晦,在此深思熟虑,在此日积月累安邦兴国的智慧,磨砺了十年,为其日后的叱咤风云奠定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唱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因他已完成了知识的积累,是知识让他雄心勃勃,是洞察世事让他信心百倍。
诸葛亮有六位恩师。水镜先生司马徽与凤雏庞统的叔父庞德公,与诸葛亮亦师亦友,好好先生司马水镜逢人便说: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得两人之一便可得天下黄承彦又是他的岳父。这三人教了诸葛亮文化与谋略。相比这三人,诸葛亮学兵法与道术师傅要严厉的多。
诸葛亮去拜访居住在灵山上的酆玖,刚开始几年,酆玖什么都不教给他,诸葛亮也聪明,知道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让酆玖觉得他行,
所以他在酆玖家里卖力气地干活,最终靠诚意打动了酆玖。
酆玖拿出珍藏的秘籍三才秘笈、兵法陈图、孤虚相旺等书,让诸葛亮用心揣摩研究。
过了一段时间,酆玖感觉诸葛亮学到了精髓,于是对他说:“武当山上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峰最高者曰天柱、紫霄。二峰间有异人,曰北极教主。有琅书、金简、玉册、灵符,皆六甲秘文,五行道法。你若仅习兵阵,不喻神通,终为左道所困”。
于是,酆玖引荐诸葛亮至武当山拜见,诸葛亮仍然是用诚心去做事,靠着砍柴挑水表诚心,又对北极教主毕恭毕敬,北极教主方才授他以道术,遣他下山行世。
诸葛亮还有一位老师与他相伴一生的妻子黄月英。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甚广:黄月英是机器人的鼻祖,她发明创造的木狗、木虎、木人,诸葛亮对此惊诧不已,细细揣摩熟记于心。诸葛亮六出祁山时,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帮助蜀国解决了兵员不足的问题,打破了敌人对给养线的封锁。就是得益于妻子黄月英的发明创造。
诸葛亮出山之后,隆中对策、初出茅庐、赤壁斗智、定鼎荆益、先主托孤、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等故事广为人知,传为佳话。
他最终成为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而这一切,归功于他在南阳躬耕的这十年。这十年的躬耕生活,使他认识到,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会观察,会思考。这才使后来的他身为丞相,却不肯放弃任何一件小事,往往事必躬亲,他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身为一国丞相,绝不可以感情用事,甚至是意气用事,要虚怀若谷,听得进去逆耳忠言,更要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蜀汉立国之初,法令长期废弛,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纲纪”早已经紊乱了。诸葛亮认为:“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