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六十五篇 蓝色星球“天网战略”十一(1 / 2)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首页

另一个在小行星主带外缘的高倾角家族是福后星族,轨道在距离太阳225到25天文单位之间。主要由型的小行星组成,在靠近匈牙利族的附近有一些型的小行星。

最大家族之一的花神星族已知的成员超过800颗,可能是在十亿年前的撞击后形成的,主要分布在主带的内侧边缘。

在主带的外缘有原神星族的小行星,轨道介于33至35天文单位之间,与木星有7:4的轨道共振。

希尔达族的轨道介于35和42天文单位之间,与木星有3:2的轨道共振。

相对来说,在42天文单位之外,直到与木星共轨的特洛伊小行星之间仍有少量的小行星。

证据显示新的小行星族仍在形成中以天文学的时间尺度,rnsr显然是在570万年前在一颗直径约16公里的母体小行星碰撞后产生的。

rs族是在0万年前形成的,证据则来自沉积在海洋被复原的行星际尘埃。

在更久远的过去,曼陀罗族诞生在4亿5千万年前主带中的碰撞,但年龄的估计只是根据可能成员轨道元素,而不是所有的物理特征。不过,这一群可以作为黄道带尘埃的一个材料来源。

其他形成的群还有伊安尼尼群大约在150万年前后,可以提供小行星带内尘埃的另一个来源。

小行星半长轴分布图主要用于描述在太阳附近小行星的范围,它的价值在可以推断小行星的轨道周期。

就所有小行星的半长轴而论,在主带会出现引人注目的空隙。在这些半径上,小行星的平均轨道周期与木星的轨道周期呈现整数比,这样与气体巨星平均运动共振的结果,足以造成小行星轨道元素的改变。

实际的效果是在这些空隙位置上的小行星会被推入半长轴更大或更小的不同轨道内。

不过,因为小行星的轨道通常都是椭圆形的,还是有许多小行星会穿越过这些空隙,因而在实际的空间密度上,在这些空隙的小行星并不会比邻近的地区为低。

这些箭头指出的就是小行星带内著名的柯克伍德空隙,主要的空隙与木星的平均运动共振为3:1、5:2、7:3和2:1。

也就是说在3:1的柯克伍德空隙处的小行星在木星公转一圈时,会绕太阳公转三圈。在其他轨道共振较低的位置上,能找到的小行星也比邻近的区域少。例如8:3共振小行星的半长轴为271天文单位。

柯克伍德空隙明显的将小行星带分割成三个区域:第一区是4:1206天文单位和3:125天文单位的空隙第二区接续第一区的终点至5:2282天文单位的共振空隙第三区由第二区的外侧一直到2:1328天文单位的共振空隙。

主带也明显的被分成内外二区带,内区带由靠近火星的的区域一直到3:125天文单位共振的空隙,外区带一直延伸到接近木星轨道的附近。也有些人以2:1共振空隙做为内外区带的分界,或是分成内、中、外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