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三章 饿人和铁墙(1 / 2)执明首页

受后世装甲车的影响,李九州始终觉得做一个铁墙最好不过,石头做的城墙、黄土做的城墙都不是什么少见的东西。

可铁做的城墙,却是不多见。看着日益积攒的铁矿,李九州动了念头。

依照惯例,火工还是劈头盖脸地数落他,铁做城墙,是白日梦。

不过在李九州的一再要求和固执下,最终他和火工达成了一个简陋的方案:铁网城墙。

把铁拉成长铁丝,然后铁丝扭结起来,黄土浇灌,直接把铁丝做的笼子,浇灌胶泥在里面,然后过火烧,这样的城墙又坚韧又不是特别难造。黄土和煤灰撮合在一起过火烤可以做砖。

作为砖厂老板的儿子,既然不能回去为自家砖厂做工,就当在大明朝拓展自家业务了,李九州自嘲地想。

多得富裕的铁矿一下有了销路,为了共用高炉的热力,共济会又起两个边炉,一个专门是把铁矿化成钢水,另外一个专门用来烧砖。

一根根的铁条像后世的扯面,不需要修整形状,这些铁桩子会先插进泥土作为地基。

设想中,该是要建一座周长两里的圆形大城。

共济会人手实在紧缺,为了尽快赶工期,开出有牧民能出苦力,只出铁矿,干十天活儿也能给锅碗瓢盆。这一下,草原上的穷汉蜂拥至此。

共济会日夜不停地烧砖炼钢,这大墙合龙地非常快。李九州主持烧砖的工作,看着一块块的黑砖形成,李九州心中少有慰藉,人不能压得太紧,活在刀口上,更得努力骗骗自己。

为了白得一口锅,草原上的穷汉爆发出无穷的热情,他们身强体壮,使不完的力气。

但是做工嘛,就比较粗糙了,李九州担心一层砖墙强度不够,忽儿想起赫连勃勃的旧事来。这个不如改名叫野心勃勃的家伙,也是在附近建造了一座统万城。

他倒是奢侈,黄土里面浇灌了糯米粥,如果锥子能刺入城墙一寸就杀工匠,如果不能,就杀士兵。要是监工的杀才逻辑能力差,怕是还要连带这俩的难兄难弟一起做进城墙。

这座统万城一直到后世还立在毛乌素沙漠上。

李九州的想法倒是没有这么奢侈,或者说没有这么丧心病狂,更不消说稀饭能有多大的强度?

得耗费多少粮食?直接铸铁进去!

他的想法,就算是一个字:厚!现在迫于人手压力,先把大城起了再说。砖的配方,他李九州脑子里的有的是!煤和黄土,是很奇妙的组合!

城墙做得快,共济会通过讨论决定加强方案,再加厚一层城墙。

整个城墙分作两层建造,每一层厚三米,中间留出一点孔隙和隔层,最后把铁灌注进去。铁水把前后的铁笼一连接,这六米厚的城墙,就是这片土地最坚固的堡垒。

外面的城墙做高,里面做的低一点,自然留出俯卧的射击坡度,然后做出几个突出去的角堡,那里做平。

用来以后放大炮,作为角堡也能照顾到更多的地方,毕竟这城墙的第二层壳子是仓促定下的产物...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越修越方了。倒是成了一个内椭外方的怪样子。。。

枪和炮的定义在共济会只有大和巨大的区别,托没有弹簧的福,共济会的枪都是大屁股,就好像抱着一门小炮,自然口径要大一点。

火柱的创造力是可怕的,他现在已经能做出转轮式的枪械结构,只不过枪的结构就更大了,里面装的只能是霰弹。

一只好好的羊,一枪下去,四分五裂、血流如注,李九州很认同他,撺掇火柱把威力不妨再做得大一点,干脆再照着这个东西,把炮也给做了。

城防和城墙就这么有序地进行着,白天易货不停,晚上通宵达旦地炼钢,好在这城防用的钢铁倒是不需要枪炮钢那么大的强度,侧开口子的边炉产量上倒是远远大过了三座高炉。

共济会通过投票决定,这座城的名字,就叫同济城。

同济城的城墙起得很快,所有人来了都能吃得饱,又有牛马作为运输力量,几乎是一天一个样,高大的城墙给了共济会强烈的自信。

就算是用自己的炮轰击,铁网和土墙的配合,柔韧性足够,城墙也并不会有太大的损失,除过烂开一层大疤的墙皮以外,都没什么大事,本来也不太好看,就不在乎这点儿问题了。

就连帮工的牧人,也私底下悄悄穿着这帮汉奸能耐挺大。嘴上耐家耐家地不停。

草原上有一座巨大的铁匠铺最近开业了,这事儿叫神木堡的千户杜冰(杜撰人物)非常焦心,得知这个铁匠铺还是个汉人开的时候。千户大人杜冰立马就点了十来个斥候前来试探一下。

神木堡常年驻兵一千五百人以上,与它互为奥援的永兴堡约七百、高家堡九百的兵力一共加起来好似也不多。

这些军堡中,凡是能出城作战的部队,必然配马。神木堡作为桥头堡,常年维持马匹一千二百以上。大明的部队实行的是以屯养兵的制度,凡是账面上的兵,都是能打仗的精兵,虽然平时三分之二的兵也在种地...

不过不能否认,战争这门科学发展到了明清,越发地精细化,可不是之前张嘴就喊百万大军的时候了。

榆林镇作为边地大镇,从成化六年(1470年)设卫之后,一路成长,最终因为战略需要,本来延安、绥德、庆阳构成的延绥镇,于天顺二年(1458年)绥德迁入榆林之后,延绥镇就算迁入了榆林堡。没错儿,那时候榆林还是个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