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人渣 真相 打口唱片(2 / 2)我的唱片时代首页

还是那盘磁带,只是此时看上去就像全新一样,柜子上的磁带盒与歌词本也都是崭新的,不过所有这些上面都被打上了一道醒目的口子。

“你还记得这是什么时候买的吗?”

刘波这时正拿着吉他对着镜子摆弄着各种造型,一转脸看到吴迪手中的磁带,“你忘了,上周贝贝咱们仨去火车站老黑那里,就这破磁带50块还不还价,等于我好几个月的零花钱,真他么黑!”

吴迪坐回到沙发上,看着手中的磁带陷入沉思,难道是因为它?

这不是一盘普通的磁带,准确的说法应该叫做打口唱片,分为打口CD(简称打口碟)与打口磁带(简称打口带),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本质上它们都属于洋垃圾里面的废塑料。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到九十年代,国内年轻一代对包括音乐在内的西方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渴望。

但是当时唯一有权进口国外正版唱片的机构(中图)引进的唱片,由于价格高品种少,很难满足主流音乐消费群体也就是青少年的需求。

然而就在这个时期打口唱片出现了,国人的耳朵一下子被打开了,仿佛整个世界都呈现在面前。

&les(甲壳虫乐队),Elvis Presley(猫王),Bob Dylan(鲍勃迪伦),The 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Queen(皇后乐队),Madonna(麦当娜),U2(U2乐队),Michael Ja(迈克尔.杰克逊),Nirvana(涅槃乐队),Guns N Roses(枪炮与玫瑰乐队),Metallica(金属乐队),Bob Marley(鲍勃马利) Eagles(老鹰乐队),Led Zeppelin(齐柏林飞艇),The Doors(大门乐队),Pink Floyd(平克佛洛依德)……

对于音乐爱好者而言,这不亚于一次信息革命,打口唱片几乎成为了内地流行,摇滚音乐的催化剂,也让不少人有了全新的聆赏经验和审美标准。

至于它为何出现?唱片上面为什么非要打上一道口子?

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吴迪,就连卖给他第一盘打口带的老黑也说不上了来,只说是南方进来的。

直到互联网普及后很多年吴迪才解开这个谜团。

举个简单的例子:

以Nirvana(涅槃乐队)的一张唱片为例,在发行前唱片公司预估能卖出800万张,但实际卖出750万张。

唱片公司只能根据实际销售数字与艺人结算版税,剩下的50万张是不能结算的,为了杜绝二次进入市场只能销毁,其中还包括加工包装,运输,零售过程中出现的破损,错版,退货等残次品,这些被毁掉的唱片就成了废塑料。

本来这些唱片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是由于欧美国家回收成本偏高,再加上他们知道第三世界的人们非常喜欢欧美音乐,于是在销毁时不是用压路机,而是采用特殊机器打口,扎眼的方式,不管怎么处理,总还是能让人听,甚至会有部分唱片侥幸逃过一劫。

再把它们以“洋垃圾”,“废塑料”的名义倾销到发展中国家,既清理了库存还有利可图,可谓一举两得。

打口带刚在南方登陆的时候价格非常便宜,便宜到吴迪无法想象。

那么在当地人眼里这些漂洋过海的“洋垃圾”该怎么衡量其价值呢?

其实是按重量而非内容计算的,当地人就是用论公斤称重量这种处理垃圾的原始方式来对它进行结算交易的。

正当众多音乐爱好者苦苦寻觅一张喜欢的英文唱片而不得门的时候,这些可以说包含了欧美现存大部分音乐形式的打口唱片却在我国南方靠海的一个小角落和其他生活塑料垃圾一同等待着命运的终结。

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发现这些残缺的唱片里面隐藏着巨大的商机,论公斤买进,再按张数卖出,这一进一出百倍的利润都不止,简直就是暴利中的暴利。

但是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面对着成千上万张英文唱片,怎样区分哪些唱片最有价值,行话叫做“尖货”,哪些唱片毫无价值,行话叫做“糟粕”。

吴迪记得当初这个时候,妖妖走了,与贝贝的乐队也解散了,年底刘波也去当了兵,除了吉他之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打口带。

“以贩养吸”是他那时候的一个想法,既能自己听又能挣些钱,于是吴迪提出免费给老黑打工,只要能跟着一起去南方看看就行,不过老黑这人生性多疑,根本就不带他玩。

吴迪最终决定亲自南下去寻找打口带的源头,他把这想法告诉了老爸,得到的回答是必须上完中专,没想到他们这一届正好赶上国家不再分配工作,毕业后为了存钱又推迟了一年多,南下直到三年后才得以实现。

然而此时的打口市场正趋于成熟,北方和南方大部分城市的货源都被几个人掌握在手里,他们不光制定了行业规则,价格也不再是论斤称重,吴迪很遗憾错过了打口唱片的初级阶段。

虽然如此他还是进了些打口唱片回来,但是都因为舍不得卖也就没挣到什么钱,之后又陆续去了几次南方,但仿佛每次都留有遗憾。

千禧年的时候吴迪离开故乡北上燕京去追寻音乐梦想,靠着这些年从打口带上吸取的养分和扒带积累的经验算是勉强在那里站住了脚。

但是淘打口唱片仍旧是他最大的乐趣,为了能淘到心仪的唱片吴迪如饥似渴从电台和杂志上的搜集有关外国音乐方面一切信息,为此还自学了英语。

随着吴迪在燕京逐渐站稳脚跟,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始系统研究欧美流行音乐史,对于他来说本世纪最伟大的乐队和歌手的信息至今都还记忆犹新。

可以说吴迪青春最宝贵的十年都献给了打口,每当他看到自己收藏的上千张被狠狠打上口子的唱片时心里总会想起这样一段话:“我们很多人的青春都是与它相伴而过的,我们的青春或多或少也被不同深度地打了一个缺口,如果说在我们之前是理想破灭的一代,之后是获得自由的一代,那我们就代表着不甘压抑,顽强改变命运的一代,我们就是打口一代,而我们这些人也被称之为打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