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肇一席话,跟杨光华想的完全一致。杨光华深知,凭徽宗的文化素养和政治修养,他是看不到这样的高度的。至于能不能理解曾肇的良苦用心,就看他的思想认识水平了。
徽宗听罢,一言不发。从座椅里转出来,又两手对搓着,望着殿顶,脚下缓缓地挪动着,突然,徽宗停住了脚步,转过脸来,对着曾肇,两手一拍,说道:“好!不愧是当朝第一笔杆子。要写好文章,先要好思想。考虑得周到、深刻、久远,也说出了朕的心里话。不用改了,一字都不用改。就这样发。这既是一篇好文章,也是一个动员令。此动员令一发,必定又是一次轰动全天下的大事,我认为其影响力和震撼力甚至会超过官员大调整。”
第二天早上,徽宗就签署并向全国下发了这份诏书。
正如徽宗说的,这份诏书一发出,当天就在朝廷引起了巨大轰动,简直就像爆炸了一颗巨型炸弹,把整个朝廷震动了,也震醒了许多人沉睡多年的内心世界,还有一些人压抑了许久的对朝廷的不满,特别是对章惇的不满、对章惇党徒的不满,轰然爆发了出来。
随着这份诏书发到全国各地,朝野一片沸腾。当然第一个沸腾的便是章惇。这份诏书,从起草到下发,章惇一概不知情。作为宰相,出现这种情况本身是不正常的,但这恰恰是杨光华精心安排的。而王诜找曾肇,也是摸准了他的脉才去的。两人的第一步已经奏效。
开放言论的诏书是上午下发之后,下午,章惇就直奔御书房来找徽宗了。翰林侍讲正在给徽宗讲说唐太宗和魏征的相处之道,章惇一步跨进了门槛。翰林侍讲一看宰相进来了,不得不停下来,但手里依旧端着书。徽宗没动。杨光华站起来,迎着章惇说:“宰相,皇上正在听讲呢”。
章惇似乎已经顾不上别的了,就对翰林侍讲摆了摆手说:“你先休息一下,我有十分紧迫的事情,向皇上禀报”。
徽宗不知章惇来找他为何事。杨光华心里有数,但他不吭声。章惇也顾不得行礼,直接走到徽宗的书桌跟前儿,带着火气问道:“皇上,上午下发的这份诏书,是谁起草的?为什么要突然下发这样一份诏书?”
听了这话,徽宗方才明白章惇找他的原因。一听章惇的语气,又看了看章惇的脸色,心里自然不悦。幸好徽宗是好脾气,要不然章惇如此对他,岂能不上火呀?但徽宗只是冷冷地说:“是我安排他们起草的,怎么了?”
章惇就说:“这样的事情我应该知道吧?可是我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事前一点风声都没听到”。
徽宗一听章惇如此说,就放下手上的书,抬起脸,看着章惇说:“既然你这样问,那我就告诉你。”